不要讓一顆星拉開我們的距離,為“斯瑪特教育”點亮“星標”,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每周推送啦!
“人唯有松弛才可達久遠,唯有松弛才能更深入地開放潛能。”——畢淑敏
2021年,一部B站評分9.8、豆瓣評分9.2的紀錄片--《小小少年》火了,通過記錄幾位在不同領域具有天賦的少年的故事,讓我們看到了興趣和熱愛的力量,更重要的是寬松自由的家庭教育環境下,可以激發出孩子怎樣強大的內驅力。
豬肉攤起舞的女孩
“人聲鼎沸的菜市場里,一間簡陋的豬肉店門前,一位女孩正踮起腳尖、昂起下巴,姿態輕盈地舞蹈跳躍,輕松完成著一字馬、空翻等高難度動作。攤位外,女孩的媽媽正忙著切肉,而攤位內,心無旁騖的小女孩沉浸在舞蹈的世界里……”
這個女孩是來自云南大山里的云兒。在她8歲之前,從沒有接受過任何的系統性訓練,僅僅通過觀看網絡上的舞蹈視頻就學會了很多超高難度的舞蹈動作。
當云兒父母察覺到孩子的過人天賦,他們不敢耽誤,多次為女兒尋找老師,卻都因沒有能力指導“天才”而碰壁,只能讓云兒借助網絡視頻學習。云兒的媽媽沒上過幾年學,更沒接觸過芭蕾舞。然而,當女兒說長大了想當“舞蹈家”時,她并沒有覺得女兒“異想天開”。
她說:“只要孩子喜歡,大人就得幫幫她。”平日里,只要沒有顧客上門,她就幫云兒扳腿、壓腳,協助女兒做各種高難度動作。她還會和女兒一起從網上找教學視頻,教女兒學。“人家媽媽怎么喊,我就怎么喊,人家媽媽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。”
雖然條件簡陋,但云兒媽媽用自己的行動支持著女兒的夢想。
云兒自學芭蕾的路上,不僅有著媽媽的陪伴和幫助,爸爸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支持著她。云兒一直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練功房。沒有錢請工人的爸爸,就一根根地和云兒一起抬木頭,親自動手為云兒搭建練功房。
木頭搭成的簡陋練功房,承載的不僅是云兒大大的夢想,還有爸爸的支持和深愛。媽媽那句“只要她喜歡,大人就得去幫幫她。”樸實的話語,卻彰顯出了父母對孩子最寶貴的支持。
機器人狂熱者
陶啟澤和張宇晨都是高三學生,他們是學霸,也是機器人狂熱者。
玩機器人,是一項耗時間耗精力,同時也“無用”的愛好。它天然就站在學習、分數和應試教育的對立面。然而,他們從機器人中獲得的獨特樂趣,是其他事物無法取代的。
常常有人問陶啟澤,玩機器人有什么用。“我就直接回答說沒用,但是好玩啊,他們就無法反駁。”在陶啟澤和張宇晨的價值排序里,有趣和好玩是比“有用”排位更高的。
“他把玩機器人的時間拿出一半來學習,我相信他的成績會更好”,雖偶有抱怨,但陶啟澤媽媽仍然理解兒子的這份熱愛,她說:“孩子的生活只有學習好像也并不完美。”
發展興趣愛好,并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給孩子的學習注入活力與動力。從愛好中探索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,對他們來說是寶貴的財富。母親對孩子興趣的理解,讓他們在這種探索中逐漸找到確定的方向,從而看見自己,成為自己。
癡迷昆蟲的少年
他是暗夜精靈,也是昆蟲獵人。對于其他人感到不適的昆蟲,他卻覺得可愛無比。他是在家飼養200余種昆蟲的11歲少年殷然。
一天到晚研究蟲子,在很多家長眼中,是不務正業,11歲正是面臨小升初,即將進入學習最緊張的六年的準備關鍵期,每天研究蟲子,哪還有精力學習。
然而,殷然的父母卻非常支持兒子的興趣。
殷媽媽說“最開始,我們只是做一個旁觀者,后來我發現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,做旁觀者不如一起玩,別人曬朋友圈都是風景名勝,我們曬朋友圈都是蟲子。”
她認為,孩子一天到晚忙這件事,按照成人的思維會覺得沒有用,但是到底有沒有用,誰也不能肯定,至少現在父母和孩子都享受到了這一刻,非常快樂。
當其他孩子深夜在家趕作業或玩游戲時,少年殷然卻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山里觀察昆蟲,探索昆蟲世界的奧秘。
“你有一個沒事就往家里抓蟲子的兒子,這是什么感受?”
當被問到為什么這么支持孩子對昆蟲的研究,媽媽邢曉娟的答案是:“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沒有掉了,那人生不是非常沒趣嘛。”
雖然經常督促他學習的媽媽有時候很頭疼,但再怎么在意孩子學習,也不會扼殺他的興趣愛好,始終支持孩子的熱愛,對孩子來說,有這樣開明松弛的父母,無疑是他一生的幸運。
還有熱愛賽車的女賽車手怡娜,她的爸爸沒有“女孩兒就要有女孩兒樣”這種傳統認知,而且對待子女一碗水端平,當女兒厭倦了坐在家中練琴,吵著也要和弟弟一樣出去騎摩托車時,他說,“我不能讓兒子騎,就不讓女兒騎,一碗水總要端平吧。”
怡娜是幸運的,她的爸爸媽媽沒有被傳統的性別視角所限制,而是克服一切困難地支持她鼓勵她追求自己的熱愛。
電競選手國豪,本是一個頗有天賦的乒乓少年,六歲開始打乒乓球,直到打入省隊,各種獎牌榮譽不計其數,可是卻突然決定要轉向電子競技,和大多數家長一樣,國豪的爸爸想不通,他內心是拒絕的,兒子的這一決定意味著國豪此前十年的努力將付諸東流,為此父子關系一度降到冰點。
然而,看到兒子對電子競技由衷的熱愛與執著后,國豪爸爸自己去調節心態,看心理醫生,主動去了解電競相關的知識,慢慢能夠看懂比賽,去支持孩子。
教育需要一些松弛感
表面上,《小小少年》記錄的是幾個孩子在不同領域追逐熱愛的成長故事,但從深層次來說,它探討的是教育,是對當下“教育焦慮”的一種反向思考。
“雙減”政策給孩子們排除了教育內卷的外部因素,然而家長自身的焦慮并未減輕,大部分家長仍然是唯成績論。
就像紀錄片中的幾位少年,如果按照傳統父母的看法:
貧苦女孩愛跳芭蕾有什么意義?
整天玩蟲子有什么意義?
騎越野車豁出性命有什么意義?
好好的乒乓球運動員跑去打職業電競有什么意義?
打壓孩子的興趣愛好,把孩子捆綁在教育內卷的疲累當中,孩子長期在緊繃的環境中會逐漸失去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人生,那才是真正的錯失。
前兩天,一則“女生未考上985遭父親家暴”的新聞沖上熱搜。
有網友表示,孩子才16歲就能考大學這已經很不錯了,沒想到父親還不滿足,要求必須考取985高校。
16歲就考上大學,如果換在正常家庭,肯定早就給獎勵慶祝了。而這位父親卻因執著于985,而對孩子做出種種限制行為甚至家暴。
這哪是在幫助孩子成長,簡直是在害孩子,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人生。
和這位父親截然相反的,是前幾天在家長會上發言的爸爸,他的孩子成績不理想,但這位爸爸在家長會上分享了自己對孩子的認可和祝福。
他毫不掩飾孩子在學習方面是學渣:“我的兒子學習成績特別差,給我們班里嚴重拖了后腿,我也深表歉意,但是我依然相信他能夠有個美好的未來。”
這段灑脫的無草稿發言引發在場的家長們多次鼓掌:應該鼓勵孩子們全面發展,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,而不僅僅追求優秀的學習成績。
我們對教育感到焦慮,往往因為只看見眼前筆直而狹隘的、所謂的“人生標準道路”,然而理想的人生并非只有一種正確答案。就像這位爸爸所說,走向社會后,心理強大和情商高也能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。
松弛的父母,不會在教育上太用力,讓孩子承受高壓力高負擔,而是會給孩子松綁,給孩子支撐,做孩子的依靠。
01擁有松弛感的家長能夠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各種問題
當孩子遇到困難或犯錯時,他們不會立即緊張或生氣,而是能夠冷靜地分析情況,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。
這種平和的態度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和支持,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。
02擁有松弛感的家長能夠更好地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
他們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或表現而過分擔心或苛責,而是能夠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,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間。
這種親密的親子關系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諧,增強孩子的歸屬感和幸福感。
03擁有松弛感的家長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
他們不會因為工作壓力或其他生活問題而將情緒轉嫁給孩子,而是能夠保持一種積極、樂觀的心態,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。
這種健康的家庭氛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成熟和穩定,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。
教育的本質是育人
教育之所以那么重要,無非是因為它與每個人的人生同在。接受不同的教育,定會分叉出不同的人生軌跡。
有的教育純粹而自由,賦予尊嚴與價值,使人獲得自驅力,從而獨立創造并掌握自己的人生;
有的教育功利而束縛,剝奪想法與體驗,使人喪失興趣力,從而度過充滿枷鎖的一生。
“立德先立人,樹人先樹己。”教育的本質是育人。
斯瑪特教育集團自創立之初,就堅持藝術教育“育人”的本質——藝術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和內在品質的教育,而不單單是培養藝術技能。
斯瑪特兒童美術的課堂將美德教育當作第一個環節,選取52種美德,包括勇敢、善良、自信、節制、包容、尊重、關心等等。
通過美德教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、美好的心靈,也讓他們的藝術才能得到最好的滋養。
在斯瑪特的課堂上,孩子們不是從傳統學習者的角度來學習,教師不會給孩子提供范畫,也不會給孩子任何干預和限制,我們鼓勵兒童親自創作作品,鼓勵他們勇敢、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。
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釋放,他們的獨立意識和動手創作的能力得到培養,促進感官統合,進而提高智力發展;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也能更好的培養團隊合作意識,鍛煉人際交往能力。
斯瑪特改變傳統“學科本位”的教育模式,把百科教育(Subject)、美德教育(Morality)、藝術教育(Art)、陪伴教育(Relationship)、戶外教育(Travel)結合起來,使其互相促進、協同增效,與家長協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。SMART教育的名稱,即是由教育模式內五個核心元素的首字母組合。
正如許多美育專家所說的,
“SMART教育是關心人的基本素養的教育”,
“SMART教育是人的成長和愛的一種關系”,
“SMART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教育”,
“SMART教育是‘以人為本’的教育”
歸本溯源,SMART教育是培養幸福快樂的人的教育,通過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教育,共同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,讓他們能夠成功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,收獲幸福的人生。